本系列會從不同面向,讓閱讀文章的你們更進一步挑選喜歡的咖啡。
本文主題是『選豆邏輯與順位』。
前幾篇文章幫大家建立了簡單的咖啡豆認識與選豆架構,但如果還是記不住怎麼辦?
總不能每次都點開路人官網來查吧——到底該怎麼選到自己喜歡的咖啡豆呢?
其實大致可依照以下選豆邏輯與順位來思考:
「飲用經驗」->「焙度」->「處理法的選擇」->「國家產地」->「品種」->「烘焙設備與手法」
▁▁▁▁
❚ 多多累積飲用經驗
感官上的喜好與品味需要時間累積。感官資料庫並非單靠「知識與文字」就能建立的,
多喝、多嚐試,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、不喜歡什麼。
打個比方——要吃過帶辣的食物,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辣;吃過苦,才知道自己不愛太苦;吃過不同店家的滷肉飯,才知道哪家的味道最合口味,喜歡 A 店家的肥瘦比例,或喜歡 B 店家那股甜感與膠質。
喝咖啡也是如此,它不需要高度專業,才喝得懂。最重要的是:找到「喝起來喜歡的」咖啡。
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」。自己主觀的喜好與當下的心情,永遠比知識來得重要。即使喝到不喜歡的咖啡,也是寶貴的經驗——因為那是一條可以避開的路。
▁▁▁▁
❚ 「處理法」決定咖啡的基礎走向,「焙度」決定大部分風味結果。
我們常用幾個感官風味結果來判斷自己的偏好,例如:
•「香氣」:咖啡入口前,最先吸引人的就是香氣。
•「酸值」:以「咖啡會不會酸」作為主要挑選標準。酸度代表飲品的活潑與輕盈。
•「苦韻」:與酸相對,苦的多寡也常是主要選項。雖然近年淺焙當道,但仍有不少人偏好有口韻與厚度的傳統咖啡。
•「甜感」:尤其亞洲國家,甜感象徵圓潤與協調。甜是一種最好的風味黏著劑。喝起來順口,風味才能延伸出層次與享受。
-
❚ 【想買香一點、酸一點的豆子】
1、優先挑選「淺焙」豆款:就像生魚片與炸魚排的差別,加熱越少,越能嚐到食材本味。淺焙咖啡保留豆子本身的風味與香氣,不會像烤焦的烤肉,只剩煙燻與苦味。
2、「高發酵處理豆款」:香氣較強烈,包括傳統日曬、黑蜜、厭氧、熱衝擊等特殊處理。「各種發酵」就像紅茶、納豆、醬油、泡菜,是增添食物香氣的好方法。
3、「特殊且高貴的品種」:如藝伎,常帶有天然花果香,背後多帶有衣索比亞基因。不過產量稀少,價格高昂,每年表現也不一,因此選擇順位稍後。
4、「香氣與酸值通常為連動選項」:淺焙保留更多天然酸質與香氣,兩者常常是綁在一起出現的。
5、「北歐烘焙手法豆款」:大火快烘、極淺焙至淺焙,風味偏花果調、酸香明亮。
-
❚ 【想買甜一點、甚至苦厚一點的豆子】
1、「中焙以上為首選」:如同熬焦糖,焙度高的咖啡會帶有焦糖厚度與苦韻。而「中焙」是甜感最明顯的焙度,因為此時苦感尚未大量生成。
2、「處理法影響酸甜平衡」:同樣焙度下,「日曬處理」通常比「水洗處理」來得不酸,甜感較明顯。但高焙度下水洗豆更能保有圓潤平衡,日曬豆則有較高機率出現苦感。就像魚乾比新鮮魚更容易烤焦。
3、「中南美洲傳統處理豆款」:富含核果風味,適合中焙以上,對喜歡甜感與厚度的人而言,是不錯選擇。
4、非洲豆款多為淺焙,但中南美洲也有帶花果香的「特殊處理」與「藝伎種」豆款,是其中的例外。
5、「日式小火慢焙豆款」:如同燉煮料理,酸度低,風味表現較甘甜圓潤。
▁▁▁▁
❚ 加碼補充:喜歡「乾淨感」咖啡
風味乾淨常有兩種感受:「口感明亮輕盈」與「風味一致、雜味少」:
•口感明亮輕盈:多見於「淺焙」至「中淺焙」豆款,酸質讓人聯想到果汁般的清爽與潔淨感。
•風味一致雜味少:多見於「中焙以上」豆款,甜感明顯,風味集中在甜香而非多元調性,也容易讓人聯想到乾淨俐落。
▁▁▁▁
看完這些選豆的眉角和邏輯,還是不如自己煮一杯來試試最實際!
下一篇我們再來聊聊,怎麼在家也能簡單煮出一杯好喝的咖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