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豆指南(二) 烘焙程度與咖啡處理法

選豆指南(二) 烘焙程度與咖啡處理法

延續 選豆指南(一)

本系列會從不同面向,讓閱讀文章的你們更進一步挑選喜歡的咖啡。

本文主題是烘焙程度與咖啡處理法。


烘焙程度:

  

咖啡的焙度和理解料理一樣,

各種烹煮下的料理,青菜蘿蔔各有所好。


『淺焙咖啡』保留了各個豆種和處理法所賦予的風味特色
像是『強調食材本身風味和特點』的料理,烹調程度低,希望帶大家體驗各產地風土的差異性。
如海鮮鮮甜的「生魚片」,外深內淺的牛排。


『中烘焙咖啡』或以上的烘焙度,是低酸度、舒服平衡,討喜且受眾廣的口感。

像是『強調人為「火候」或「調味」』,常帶來軟嫩、舒服、圓潤、討喜的體驗。

例如燉煮、炒炸為重的料理。


烘焙程度影響咖啡的風味:

❚ 淺焙(Light Roast):酸度高、果香明顯,適合手沖或冰滴。

❚ 淺中焙(Medium Light Roast):可修飾淺焙偶過於強烈的風味表現,酸甜並重,特別適合肯亞豆種。

❚ 中焙(Medium Roast):酸甜平衡,口感圓潤,適合多種沖煮方式。

❚ 中深焙(Dark Roast):苦味漸顯,帶有焦糖、巧克力或堅果風味,適合義式咖啡(Espresso)或加奶咖啡。


處理方式


咖啡處理法(Coffee Processing)指的是從咖啡果實(櫻桃)中取出咖啡豆的方式,影響咖啡的風味、口感和品質。

由於咖啡豆是咖啡果實的種子,外面包覆著果皮、果肉和黏質層,因此需要透過不同的處理方法去除這些外層,讓咖啡豆適合烘焙與沖煮,咖啡豆的處理方式會影響風味。

  

而其中關鍵的製程和工藝為「發酵」,

如同製茶、製酒、曬果乾、魷魚乾、做醋、做醬油,

發酵製程無所不在,而且帶給食材十足的風味。


處理法差異:


❚ 水洗處理(Washed / Wet Process)

・咖啡果實去除果皮和果肉後,經過水槽發酵,清洗乾淨後再進行乾燥。

・風味乾淨、酸質明亮,常見於精品咖啡。

❚ 日曬處理(Natural / Dry Process)

・咖啡果實不去果皮,直接在日光下曝曬,待果肉完全乾燥後再去除外層。

・風味濃郁、果香甜感強,常帶有酒香或發酵感。

❚ 蜜處理(Honey Process / Pulped Natural)

・去除果皮但保留部分果膠,然後進行乾燥,可依果膠殘留量常見分為白蜜、黃蜜、紅蜜、黑蜜(果膠越多,風味越厚重)。

・介於水洗與日曬之間,甜感高,酸質柔和。

❚ 濕刨處理(Wet-Hulled / Giling Basah)

・主要在印尼等潮濕地區使用,果肉去除後短暫發酵,再去除內果皮後進行乾燥,因果肉和豆莢除,造成發酵過程帶有許多特殊菌種,如枯腸桿菌。

・風味濃郁,帶有濃厚的草本、泥土與辛香料風味。

❚ 厭氧處理(Anaerobic Fermentation)

・咖啡果實在密閉無氧環境中發酵,再進行乾燥,變化多端,可搭配水洗或日曬;為當代顯學,因於密閉條件下發酵,溫濕度、發酵時間皆可科學化調控,並有利「菌種」參與發酵。

・風味多變,可能帶有強烈發酵感、酒香或豐富花果風味。

❚ 熱衝擊處理(Thermal Shock Process)

・常於厭氧製程加入短暫的加熱程序,如巴氏殺菌,純化菌種參與發酵,讓更有利產生花果香氣的菌種參與發酵,短暫加熱後瞬冷程序,則讓豆體更有效吸收風味。

・風味強烈且乾淨度高,為厭氧處理的進化升級版。


買回去的熟豆產品,歷經了很長的產製旅程,

從先天的品種、各個國家產地的風土特色和表現,人為栽植、田間管理、乾燥和處理法的努力;

這部分決定了咖啡60%的風味。

  

接著咖啡店家,利用各式設備,以自己的技術、理解、美學,將豆子烘成自己喜歡的樣子;

這部分決定了咖啡20%的風味。

  

最後各位朋友,帶了咖啡豆回家,

剩下的20%應當好好玩、好好享受。

如同挑了不同顏色的色筆、顏料畫畫,應當是很放鬆很舒壓的事,

所煮出的每一杯咖啡都是幅小創作,都具值得欣賞的美感。


相關商品